A股已悄然站上3800点,创下阶段性新高。但为何指数一路向上,自己持有的基金却还没回本?这种“市场向好我仍亏”的落差感,想必许多人都深有体会,但无需焦虑,咱们不妨静下心来,好好梳理背后的原因。
上一轮市场高点出现在2021年9月,如今不少没回本的基金,多是在2020至2021年期间买入。从2021年以来走势看,偏股基金指数整体并没有跑赢上证指数。
数据来源:Wind,截至2025.8.22
这并非是大家当初的选择有误,而是因为市场呈现出独特的运行特征,没回本主要源于三个关键因素:
其一,当前市场呈现出显著的“结构性分化”特征,并非所有板块同步涨跌。
以今年为例,在deepseek等技术驱动下,AI+相关领域热度攀升,通信、电子等板块涨幅已超30%;创新药领域凭借出海突破,也带动医药板块实现上涨。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煤炭等周期板块、食品饮料等传统消费板块,仍处于调整态势。
若将时间维度拉长至2021年至今,这种分化更为明显:通信板块累计涨幅已实现翻倍,而地产、食品饮料、建材等板块跌幅均超30%。倘若你持有的基金未能重仓通信、电子等热门板块,涨幅自然难以跟上指数步伐。
数据来源:Wind,截至2025.8.22
其二,基金的投资范围存在限制,错失了部分市场机会。
今年港股市场表现亮眼,港股创新药、恒生科技等指数涨幅均已翻倍,成为不少投资者关注的焦点。但一些成立时间较早的基金,在产品合同中并未包含港股投资权限,即便基金经理看到港股的投资价值,也无法参与其中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金整体收益,间接导致回本速度变慢。
主题类基金同样受投资范围约束:大部分资产需投向对应主题板块,产品业绩主要与该板块表现挂钩。若对应板块近几年持续表现不佳,也可能导致尚未实现回本。
其三,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相对稳定,不会随意跟随市场热点切换。
或许有投资者会疑惑:既然通信板块表现突出,为何基金经理不统一布局该板块?实际上,每位基金经理都有其相对稳定的投资风格:有的基金经理专注于大盘价值领域,有的则擅长挖掘低估值标的。这类基金在2023、2024年市场低迷时期,凭借稳健风格展现出较强的抗跌性,帮助投资者减少了亏损;但在今年成长风格主导的市场环境下,其表现难免相对滞后。
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,市场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,暂时不在风口的板块,也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。如果所有基金经理都扎堆投资同一板块,反而会加剧市场波动,增加投资风险。
看到这里,可能有投资者会思考:是否应该卖出尚未回本的基金,转而买入今年涨幅较好的产品?面对这样的选择,建议大家先冷静思考以下几点,再做出决策:
第一,切勿以“赌博式”心态更换基金。
今年表现出色的板块,未来可能面临调整压力。若此时盲目追高,很可能出现“刚卖出套牢基金,又买入高位产品”的情况,反而让回本之路更加艰难。投资是一场长期的修行,稳健才是实现收益的关键。
第二,以配置的思路调整账户更稳妥。
若想对账户持仓做调整,不妨跳出“换单一基金”的局限,用配置思维规划调整方向:先明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,在此基础上做好大类资产搭配,比如权益类与固收类的合理比例;即便聚焦权益类资产,也建议分散选取2-3个不同风格的板块(如消费、科技、医药等)布局,避免把资金都压在单一赛道上——这样既能减少某一板块调整对账户的冲击,也能更全面地把握市场轮动机会,让调整更有针对性,而非盲目追热点。
第三,可尝试“定投+止盈”的组合策略。
如果你的基金本身质地良好,只是暂时未能跟上当前行情节奏,不妨考虑采用定投方式,每月固定投入一定金额,通过分批买入拉低平均持仓成本。待后续市场板块轮动,基金迎来上涨时,回本速度会相应加快。同时,记得设置合理的止盈点,例如当基金收益达到10%-15%时,赎回部分份额,将收益落袋为安,避免因市场波动导致收益回吐。
第四,投资比拼的是耐心与纪律性,长期持有才能把握更多机会。
我们常说“牛短熊长”,近几年的市场走势也印证了这一点——下跌周期往往显得漫长,而上涨行情则可能突然到来。在市场低迷、基金未回本时,不要轻易割肉离场,以免错过后续的上涨机会;当行情启动时,更要坚持持有,保持在场。只要你持有的基金基本面没有问题,核心逻辑未发生改变,只要耐心等待,总有“静待花开”的时刻。